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研招专业介绍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建校之初的三大系之一外语系。学院现有4个系部和1个实践教学中心:英语系、亚非语系、欧洲语系、大学外语部和多语种国际传播实践教学中心。学院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中英、中朝(韩)、中西、中日双语播音专业为我院特色艺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葡萄牙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西班牙语、马来语、法语、意大利语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斯瓦希里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泰米尔语为非通用基地语种。截至2024年,学院已经开办过37个非通用语专业。
学院目前设有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MTI)。学院拥有3个教育部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坦桑尼亚研究中心、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学院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传播研究机制的核心成员单位,教育部“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媒体传播与国家形象领域唯一入选高校。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与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等30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院是外交部重点生源院校、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秘书处、马来语发展机构、巴西葡萄牙语水平测试考点、卡蒙斯学院北京葡萄牙语中心、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北京中心均设在学院。
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创办了“中传译制奖”、“全球青年双语主持主播大赛”等全国性、国际性品牌赛事活动,搭建各类平台,提升国际传播人才教育水平,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在智能媒体时代,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将赓续多语种国际传播基因,融合创新,奋发有为,积极致力于培养“复语、复合、复能”型高端国际传播人才。

区域国别学(057000)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 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领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掌握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传媒等多方面的知识,具备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分析的能力,熟悉国际传播规律、掌握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熟练运用跨文化传播技巧,能够在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新闻媒体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贡献力量。本专业强调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鼓励学生参与在地研究和国际交往等实践活动,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塑造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与传媒专长的区域国别文化研究人才,将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对象国/地区的语言、文化与社会知识,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区域动态与文化现象;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文化传播与政策实践能力;能够在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传媒机构及跨国企业等领域从事文化交流、传播与管理相关工作,积极参与文明对话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08 非洲文化研究
本专业方向聚焦非洲区域,以语言文化为根基开展跨学科研究,运用区域国别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语言学等理论与方法,系统探究非洲的社会发展历程、文化多样性、语言生态及当代传媒格局;关注非洲在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重点研究中国与非洲在文明对话、发展合作与战略传播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培养具备深厚区域知识及研究能力、能有效参与中非跨文化传播与区域治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09东南亚文化研究
本专业研究聚焦于东南亚国家,以语言文化为根基、传媒研究为脉络,运用区域国别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东南亚的文化特征、传媒发展特点以及相关的战略传播体系。专业注重语言实践与文化研究相结合,通过中外文文献研读、田野调查、跨文化案例分析,培养有能力参与国家涉外事务、进行跨文化传播、推动中外交流、进行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0 日本文化研究
本专业研究以日语语言为基础,涵盖日本文化、日本历史与政治、日本传媒与国际关系等方面内容,强调语言运用与人文社科方法的结合。本专业注重在理解日本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及现代文化变迁的基础上,探究中国文化影响下日本历史与政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日本传媒的新闻体系、大众文化传播及舆论形成机制,并聚焦于国际关系背景下的日本外交政策、中日关系及区域合作,力图培养服务国家所需、未来能够从事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事务等相关领域工作的的复合型人才。
11 韩国文化研究
韩国文化研究方向聚焦于韩国历史文化的演变、社会结构特征、语言符号表意、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及其国际影响力。学生需全面梳理韩国文明的发展脉络,包括政治权力结构演变、宗教哲学脉络、文学艺术风格、民俗传统形式等,剖析其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内在机制及演变规律。同时,重点探讨韩国文化在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跨文化互动,明确其在东亚文化圈中的独特定位与价值传承。此外,还将研究韩国的传播体系、战略传播策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外交实践方式,分析其如何通过文化传播提升国家形象、促进国际合作与区域文明互鉴。
12 南亚文化研究
本专业研究聚焦于南亚国家,以语言文化为根基、传媒研究为脉络,运用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战略传播的核心理论与方法,系统探讨南亚国家的文化特征、政治体制、外交策略、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媒体格局。专业注重语言能力、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突出政策分析与战略传播实践,强化学术训练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导向,致力于培养服务于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国际传播与合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3 西亚文化研究
本专业方向发挥西亚国家语言及英语的语言优势,立足文化研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知识,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深入探讨西亚国家地缘特点、历史文化、社会现状、媒体生态及区域安全与发展等当代热点问题。专业着重提高跨文化理解力和传播力,促进区域国别学知识与国际传播理论在对策建议及战略传播实践中的应用;培养能够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服务国家战略的智囊型复合人才。
14 西班牙语国家文化研究
本专业方向以西语国家文化研究为核心,旨在构建面向西语世界的自主战略传播体系。研究内容包括:结合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理论,系统分析西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教育、传媒的发展脉络、现实状况与特征;运用跨文化理论,深入解读西语国家文化多样性及中西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理解力与适应力;以多学科视角研究中国与西语国家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实践,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提供中国视角。
15 葡萄牙语国家文化研究
本专业方向聚焦葡萄牙语国家,以语言文化研究为基础,发挥传媒研究特色,研究内容包括:运用区域国别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系统梳理葡语国家的社会发展脉络、文化多样性、语言政策及传媒生态;聚焦其作为重要行为体在全球治理、海洋合作与文化互鉴中的独特作用;重点研究中国与葡语国家在文明对话、战略传播与发展合作中的实践路径,培养能有效参与中国和葡语国家跨文化传播与区域治理的高层次人才。
16 德语国家文化研究
本研究方向聚焦德语区国家,旨在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的区域国别研究。核心研究内容包括:德语国家的历史脉络、文化认同、政治体制与欧盟政策、社会经济模式及传媒生态。研究将综合运用语言学、区域国别学、传播学、历史学与政治学方法,深入分析其内政外交、在欧盟中的角色以及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同时,注重跨文化沟通、国际传播策略及文化外交等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具备对德语国家文化区域的深刻理解、批判性分析能力和务实操作技能,为在相关领域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区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17 法语国家文化研究
本专业方向聚焦法语世界文化生态,旨在构建面向全球法语区的跨文化传播与比较研究体系。课程融合区域国别研究与跨文化传播理论,深入剖析法国、非洲法语区及魁北克等核心区域的文化治理模式、社会身份建构、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及全球影响力;运用跨文化方法论揭示法语圈的多样性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互动机制;重视中国与法语国家文明互鉴的实证与案例分析,培养兼具战略视野、跨文化洞察力与综合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8 俄语国家文化研究
本专业方向聚焦俄罗斯及俄语地区国家,致力于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维度开展深度研究。研究重点涵盖俄语国家文化史、社会转型进程、大众传媒与文化互动、地缘战略及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等。本专业注重语言实践与文化研究相结合,通过俄文文献研读、田野调查、跨文化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精准解读俄语文本、把握区域文化差异、开展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为国家涉外事务、国际传播、文化交流、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9 意大利文化研究
本专业方向聚焦意大利文化与国际传播,依托语言学、区域国别学、政治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构建跨学科研究视角。研究内容涵盖三个方向:一是围绕意大利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等维度,研究其文化传承与发展,阐释其对欧洲文明的建构价值及深远影响;二是围绕意大利当代文化传媒、媒介形态演变,分析意大利传媒的社会作用,形成意大利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的学术认知体系;三是立足全球化语境,构建中意文化交流知识框架,探讨中意文明互鉴的新趋势、新挑战与新路径。
20 匈牙利文化研究
本专业方向从跨学科理论视角,综合运用区域国别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等方法,系统研究匈牙利的历史脉络、民族认同、社会文化结构及传媒生态。通过比较与跨文化研究,旨在构建针对匈牙利的学理化、体系化认知框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推进中匈文明互鉴及跨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同时服务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战略与区域交流发展。
21 阿拉伯国家文化研究
本专业聚焦中东阿拉伯社会文化与战略传播研究,重点关注阿拉伯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发展、文化认同与传媒生态、政治体制与区域治理、社会发展及全球交往策略等领域。通过阿拉伯语文献分析、区域调研、案例研究等方式,系统提升学生对于中东阿拉伯社会的深入理解,强化其在战略传播与跨文明对话方面的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区域专长与全球视野,能胜任国际传播、外交外事、文化交流事务与区域国别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区域国别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其中4位教授,20位副教授。
该师资团队业务素质过硬、年龄结构与学缘结构合理,近年来在对象国语言文学与文化、影视翻译、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外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曾获批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地市级、校级研究项目;团队内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出版了多部具有学术创新价值的专著和教材,并有数十篇咨政报告被国家级、省部级单位采纳。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介绍
本专业立足英语语言文学的学术传统,涵盖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影视译制两个特色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将系统学习英美文学经典与批评理论,深入考察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美学特征及文化意涵;在翻译与影视译制领域,聚焦跨媒介叙事、视听翻译理论与技术实践,探讨多模态语境下的文化转译与传播机制。本专业注重批判性思维、理论洞察力与研究方法的训练,旨在培养能够从事文学研究、翻译批评、文化分析与学术创新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具备在国际学界、高等教育、文化机构及高端传媒领域从事研究、教学与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外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与卓越的跨文化交际素养。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涉外事务、国际传播、文化交流及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着力造就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对外交流合作提供坚实支撑。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01 英语国家文学
英语国家文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诗歌与散文、西方文论、英语影视文学等。本专业聚焦20世纪以来英语文学的发展脉络与批评实践,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注重融合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等多元理论视角与方法资源,深入探讨英语文学的经典文本与当代创作,在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推动中国学者对英语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参与和原创性贡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学术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02 翻译理论与影视译制
本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翻译理论素养、跨文化视野与专业实践能力的高层次译制人才。学生将系统学习中外翻译理论、传播学理论与跨文化研究理论,深入理解影视译制的艺术特征、技术规范与文化转译机制,掌握字幕翻译、配音改编等多模态译制技能。本方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运用理论工具分析译制行为、受众接受与文化影响,从而推动中国影视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传播。毕业生不仅具备卓越的译制能力与创新意识,更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参与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对话性的国际传播生态。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授课教师中共有教授12名,副教授7名。该团队业务素质过硬,近年在现代语言学理论、影视文学理论与实践、媒体语言研究、影视译制理论与实践等领域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三年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其它部委项目、中广学会研究项目、外资研究项目、纵向研究项目及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研究项目等三十余项。

俄语语言文学(050202)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介绍
本专业设俄罗斯文学与翻译、俄语媒体语言研究两个专业方向。本专业师资队伍学术积累深厚,人才培养的使命感强,学缘结构合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的高层次、高素质俄语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本学科毕业生应具有流利使用俄语的能力,能够运用俄语阅读包括专业文献在内的资料。 应接受较严格的科研训练,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一般研究方法,熟悉最新发展趋势,有能力独立进行学术研究或从事与外事、外贸等外语相关的实践工作,具有拓展知识结构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毕业生还应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口语和书面语应用能力。
二、研究方向与内容
01俄罗斯文学与翻译
俄罗斯文学与翻译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俄语诗歌、俄苏小说、俄罗斯文论、西方文论、俄罗斯文学翻译与传播等。该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聚焦经典,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注重吸收、运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各种方法和资源,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探索意识、满足国际新闻、出版、翻译、外事、教育等不同领域需要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02俄语媒体语言研究
媒体语言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兴交叉性学科,涉及诸多人文社会学科,如语言学、社会学、新闻学及文化学等,充分体现了当前语言学研究的多学科性、交叉性特点。本方向要求学生掌握媒体语言学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俄语媒体语言的特点及人文背景, 培养具有对外传播能力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授课团队中共有教授12名、副教授7名。专业团队业务素质过硬,主要从事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文化及传播学研究。
近五年,本专业团队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其它部委项目、横向项目及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研究项目等 10 余项。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 专业介绍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系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传媒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话语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以跨文化交际与媒体话语研究为核心领域,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互动、媒介表达与意义构建。学生将系统学习语言学理论、话语分析、跨文化传播、媒体与社会等课程,掌握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形成对语言、文化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论反思与实证分析能力。通过案例研讨、项目实训与跨文化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化差异与权力结构在话语中的表征,具备在国际组织、传媒平台、外语教育机构、公共关系公司及学术研究机构高效而灵活地处理各项与语言和文化相关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潜力。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独立研究能力和深厚学术素养的媒体话语与跨文化研究专门人才。学生应系统掌握语言学、跨文化研究与话语理论的核心知识,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现象、文化互动与媒介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论阐释;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学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际、媒体与话语研究等方向开展具有原创性和实践意义的学术探索。毕业生应具备在国际学术对话中发声的能力,并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及文化智库等组织和机构从事教学、科研与决策咨询工作,推动语言学及相关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进步与社会应用。
二、研究方向与内容
01 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传播
本方向聚焦于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及跨文化语境中的语言使用与传播机制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跨文化沟通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化身份建构、跨文化适应与认同策略、文化差异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现象。同时关注语言政策、国际传播与软实力建设之间的关联,并探讨数字媒介环境对跨文化传播模式的重构作用。本研究方向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跨文化视野的学术与应用人才。
02 媒体话语研究
本方向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探讨媒体话语在社会语境中的生成、传播与接受机制。重点研究媒体文本的意识形态建构、隐喻与框架的认知机制、多模态符号的互动与意义整合、话语塑造公众认知与社会现实的方法与路径等;关注权力、身份与情感在话语中的表征与运作,并结合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实践,揭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构关系。本研究方向注重理论建设与实证分析的融合,培养具备方法论自觉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术与应用人才。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外国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语言学、媒体话语研究,其中12位教授,7位副教授。
近几年,本专业教师近三年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项目及校级重大项目并完成校级教改项及教育部慕课项目等共三十余项。

英语笔译(055101)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介绍
坚持“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本专业依托学校新闻传播学和戏剧影视学两个“双一流”优势学科,突出影视翻译、双语传播的专业特色,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融通中外并具备传媒素养的英语笔译人才。
2.培养目标
英语笔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精通中文和英语、熟悉中外文化及传媒等领域知识、具有传媒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笔译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与内容
01 影视翻译
本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影视翻译理论素养与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将深入掌握影视语言特点与跨文化传播策略,精通字幕翻译、配音本地化等专业领域,熟悉数智时代译制全流程的现代翻译技术体系。毕业生不仅能胜任影视国际传播中的多模态翻译任务,还具备智能技术应用与艺术再创的综合能力,可在传媒机构、影视企业、国际传播平台等领域从事专业翻译与本地化工作,为推动中国影视“走出去”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02 双语传播实务
本专业方向立足国际舆论场和国家需求,培养新闻传播领域“采、编、播、译”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注重提升学生在全球语境下的叙事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融媒实践素养,强化在数智时代学生对多形态传播内容的策划、制作与译介能力,为国家输送能够有效参与国际对话、塑造中国形象的战略传播后备力量。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翻译研究,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0名。
近三年,本专业团队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广学会研究项目、外资研究项目、纵向研究项目、北京市项目及校级重大项目及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研究项目等四十余项。

四、人才培养
01
主干课程
区域国别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语言基础、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对象国家与区域文明史、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国与区域传媒文化研究、国际关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等。
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语言学、文学理论、翻译理论、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经典文献导读、话语分析、美国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等。
俄语语言文学: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俄罗斯文学、俄语媒体语言、语言与智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等。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话语分析、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语言与智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等。
英语笔译:中国语言文化、笔译理论与技巧、口译理论与技巧、影视翻译、新闻翻译、机器翻译、国产影视剧英译、跨文化交际、英语播音与口语传播、国际媒体研究、智能媒体内容创作等。
02
科研平台
本学科为各个专业研究生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和完善的导师体系,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学术工作坊、学术会议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本学科拥有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坦桑尼亚研究中心、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等省部级及以上高级别科研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同时通过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在地调研和国际交流机会。
03
学术交流活动
(1)“译作品 懂中国”影视译制与跨文化传播论坛
该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发起和举办,邀请全国各界专家就推动我国优秀影视作品“走出去”、提升话语转换和对外翻译能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掌握国际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展开研讨。本学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该论坛的平行青年论坛,聚焦新时代影像作品译制与国际传播研究前沿选读论文、展开讨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深化学术思考、促进学术研究。

(2)区域国别与海外文化研究论坛
该论坛以深入研讨区域国别及海外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为核心,致力于推动跨地区、跨学科的深度学术交流与合作。本学科持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此研究论坛的青年分论坛,以会议论文的方式记录学生学术思考,并通过交流研讨,推动学生深化对区域国别研究相关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促进学生关注、分析对象区域国别的社会、文化、传媒等方面现象与问题。首届区域国别与海外文化研究论坛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海外专委会年会于2024年6月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海外文化研究专委会主办。

(3)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
该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发起并主办,是促进区域国别学科发展,推动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实践行动。论坛邀请国内区域国别和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共建和谐的全球文化交流、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效果进行研讨。首届论坛于2023年10月13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该论坛邀请本学科各专业研究生深度参与论坛全过程,为提升研究生们的学术视野、加深理解区域国别学科知识和加强学术素养提供了平台。

(4)未来菁英区域国别传播胜任力暑期班
暑期班由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发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指示,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胜任力的人才参与全球治理。暑期班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引领,国家重大需求为面向,区域国别为特色,依托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领域的优势平台,引入政府、国际组织、知名公关公司、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机构等优质资源,聚焦区域国别传播问题的感知、分析与解决,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多语沟通力与全球传播力的高素质、战略性储备人才。暑期班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招募学员,系公益性项目。
(5)“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工作坊
工作坊由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发起,系列国际交往品牌项目。该工作坊每年举办一次,设置不同主题,如“政府公共关系”“共筑传播共同体”,邀请不同国家驻华外交官、中央媒体外国专家、外国驻华知名企业高管及国际组织在华办公室负责人参加。通过举办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促进参与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传播,系学生实践、参与国际交往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
(6)学术论文工作坊与学术讲座
为帮助学生提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增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本学科以项目制举办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工作坊,邀请校内、校外专家学者就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开展学术训练,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通过参与工作坊活动,本学科学生能够产出优秀的学术论文,并经指导教师修改后积极向优秀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投稿。此外,本学科还精心设计“区域国别+”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政府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跨国企业高管、资深媒体人与师生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实践成果。




(左右滑动查看)
(7)大使讲堂
举办大使讲堂,旨在通过外交部已退休驻外大使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视角,以“中国立场看世界”为主题,为学生带来一系列精彩的讲座。该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国际事务,拓宽国际视野,还能增强学生的中国立场意识,提升其国际表达能力。通过大使们的亲身经历和深入剖析,推动学生更加自信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和国际交流贡献力量。

(8)“中传译制奖”大赛
“中传译制奖”赛事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主办的影译制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此赛事参赛者来自全国各高校,旨在鼓励广大青年学者,特别是高校在校生,积极参与影视翻译活动和译制研究;促进译制艺术交流,提升我国对外译制水平,推动国产影视剧“走出去”;为中国的外语教学、传媒实践、未来智能媒体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为中国影视译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播撒种子、发现苗子、培育大师;为中外影视文化的交流、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做出贡献。本学科各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此项赛事,将日常所学应用于字幕翻译和外语配音实践,以赛带练,在比赛的同时提高自身翻译能力、推进翻译实践报告写作。

(9)“爱译工作坊”活动
“爱译工作坊”是翻译硕士专业特色活动,至2025年7月已累计成功举办至第11季。在工作坊中,硕士一年级的学生以朗诵、歌唱、小品表演、现场配音等方式,展示多姿多彩的翻译作品,打磨个人翻译成果;同时,以学术海报的方式,分享个人翻译作品或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同学间学术交流。

(10)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翻译专业硕士实施“双考核制”,即“翻译作品考核+毕业论文考核”,强调翻译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每年5-6月份举办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展出毕业年级学生优秀的翻译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动漫、新闻等的字幕翻译和译制作品,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文创产品等的文本翻译作品,以及译后编译、多媒体影视作品制作等幕后环节展示作品等,评委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在学院公众号展出,并有机会在更大平台展示。

04
实习实践
本学科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外语频道双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电影集团建设双向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双向合作基地、人民网实习实践基地、环球时报实习实践基地、广东广播电视台双向人才培养基地、爱奇艺产教融合基地、甲骨易(北京)翻译股份有限公司双向合作基地、墨责(北京)科技传播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衢州南孔文化发展中心实习实践基地等。



05
毕业生就业去向
区域国别学: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国际组织、国家政府机关、新闻媒体、跨国企业、教育与教学机构等单位。
英语语言文学: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国内外知名媒体、外交部、商务部、跨国公司、互联网公司、教育教学机构等单位。
俄语语言文学: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国家部委、省市机关、新闻媒体、教育教学机构等单位。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除出国深造、国内读博外,本专业毕业生多就职于外交、新闻及影视媒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政府机关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在教育教学单位工作。
英语笔译:除出国深造者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影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外交部、教育机构等单位任职。
06
联系方式
1.学院网站链接:https://sis.cuc.edu.cn/
2.学院公众号名称:中传外院 多语国传
3.学院联系方式
电话:010-65783171
邮箱:cucsispostgrad@cuc.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