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5年8月24日30日
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事件: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与内蒙古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调研组就农牧区电影公益放映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为深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电影放映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国影视作品的基层普及度和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和内蒙古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25年8月24日至30日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四子王旗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交流。

一、 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期间,联合调研组先后深入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察汗不浪嘎查、乌兰哈达苏木丁木其沟嘎查和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通过实地察看放映点、查阅工作档案、与放映员面对面交流、入户走访农牧民观众、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了当地农牧区电影公益放映工作的组织管理、经费保障、设备配置、片源供给、放映频次、蒙语译制片放映、观众反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情况。
乌兰察布市及旗县宣传部等相关单位对此次调研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详细介绍了本市农牧区电影放映工作的整体规划、政策支持和具体实践。

二、 主要调研内容与发现
1. 成效显著,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调研显示,乌兰察布市将农牧区电影公益放映作为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了对偏远农牧区的有效覆盖。放映工作不仅传播了电影文化,更在宣传国家政策、普及科技知识、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偏远牧区牧民希望多放映蒙语影片,他们能听懂、看懂。
2. 克服困难,坚守放映一线: 调研团队深切感受到了基层放映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他们常常需要长途跋涉,克服交通不便、气候多变等困难,将电影送到牧民定居点和田间地头,确保了公益放映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畅通。
3. 面临挑战,寻求创新突破: 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例如,部分放映设备老化,需更新升级;片源内容与农牧民当下的实际需求、观赏偏好之间存在一定错位;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吸引并留住年轻观众群体成为新课题;长效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三、 调研成果与建议
此次调研为两所高校的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鲜活案例。调研组对乌兰察布市在艰苦条件下扎实推进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基于调研情况,联合调研组初步建议:
1. 推动内容精准供给: 探索建立“菜单式”选片模式,增加贴合农牧区生产生活、深受农牧民喜爱的影片供给,特别是农牧科技、卫生健康、本土文化类节目。
2. 促进技术赋能升级: 建议逐步推动放映设备数字化、高清化升级,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片源传输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室外放映”与“室内固定点放映”相结合的模式。
3. 探索“电影+”融合模式: 将电影放映与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文化集市、节庆活动等相结合,提升活动的综合效益和吸引力。
4. 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呼吁进一步强化各级财政保障力度,稳定放映员队伍,建立更科学的激励和培训机制。

四、 总结
本次联合调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传媒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与乌兰察布市在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均表示,未来将继续保持沟通,共同探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优化农牧区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