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新同学: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学院对各位新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外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成为学院的新生力量,祝贺大家,欢迎大家!
外院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是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建校的新闻、无线电和外语三大系之一。小语种和双语培养是我们的特色,国际传播是我们的基因,媒体是我们的舞台,内容创制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跨文化沟通的视野和格局是我们的底色。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生”,不管你是18岁还是28岁,都是新生。新生的意思是新的学生,但也可以理解为人生开始了新篇章。充满希望与憧憬,也略有些焦虑和忐忑的新生。
在开学典礼的这一刻,让我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为什么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是你自己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还是父母或师长替你做的决定?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为四年后的自己描摹了一个什么样的画像?未来的四年、三年或两年,你想怎么度过? 你畅想50年后,甚至150年的中国与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知道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你们都很优秀,我也希望你们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但是,当你走进宿舍,跟舍友聊一会儿,就会发现你同学比你还优秀。不要被优秀焦虑困扰,因为我想说,大学不是拼优秀的地方。经过了高考的淬炼,你们在智商和学习能力上的鸿沟没有那么大。决定你们未来差距的是“看见”的能力,看见自己、看见世界、看见未来。

“看见”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是什么,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喜欢的热爱的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爸妈是否赞同,我相信你都能做成,都能活出个样子。大学四年,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解你自己、找到自己的热爱、修炼令自己安在的内心环境。如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步履矫健、目光坚定、上课不迟到、早课不缺席、学习实践样样舒展的你。
“看见”世界。双脚踩在中国的土地上,你们懂中国社会的底层逻辑吗?你们了解不同区域婚丧嫁娶习俗的由来及其背后延续千年的信仰吗?你们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父母职业的行业生态吗?你们了解管理传媒和文化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吗?我猜你们大部分人不了解,答不上来。在《区域国别导论》课上,我让每位同学用三句话,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要求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不许用百度谷歌大模型里的介绍性文字。大部分同学说出来的还是百度百科,我强调用你的观察、你的感受,结果说出来的都是风景和美食。如果你的外国朋友是美国人、挪威人、沙特人、韩国人、墨西哥人,你介绍家乡的三句话会不会不一样呢?18岁的你对自己生活的乡村或城市,有没有感悟和思考?大学时光,请认真感受、认真思考、认真生活,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读懂世界。
“看见”未来。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看见未来的能力。想想看,漆黑的夜晚,一辆火车能走多远,是不是取决于探照灯能够照到的最远距离?如果探照灯不往前照,或者只照到眼前,这个火车头要么后退,要么挪动一小步,根本走不远。“看见”未来,意味着凡事向前看、向远看,胸怀大局、关注趋势,培养自己面向未来进行思考的“未来思维”。能够“看见”未来的人,一定是豁达的、从容的、有智慧的,他的成就和财富一定不会差。个人的未来、行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世界的未来,看似弱相关,实则强关联。读懂国家大势的人一定能顺势而为有所成就。读懂世界风云的人一定能因势利导造福人民。

新生们,大学怎么过,没有标准答案。你的未来,你是主角,爸妈和老师都是助攻。记住,你是主将,你的人生你说了算。外院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的全能型助攻。区域国别、人工智能、国际事务、传播技能、跨文化沟通,老师们为了能够成为你们的最强助攻,拼尽全力在学习十八般武艺。外院的老师们颜值高、能力强、本事多、性格好!老师是你们的师傅、教练和助攻。用好他们,把他的本事变成你的本事,把他的修养变成你的修养,你的大学时光就没白过。

最后,祝新生们开启新生活,变得更美、更强、更好!
再次祝贺和祝福大家,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