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海外汉学研究中青年学者工作坊暨区域国别视域与汉学全球化叙事论坛

发布单位: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编辑:发布日期:2025/09/28浏览量:10

9月20日,第六届海外汉学研究中青年学者工作坊暨区域国别视域与汉学全球化叙事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中传学术会议中心V08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日本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燕山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协办。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顾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国际汉学》叶枝梅编辑、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任增强教授、燕山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孟庆波教授等与会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提出了新的学术观察与研究思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蒋向艳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刘丽秋副教授、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春芸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祝力新副教授等学者也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进行了分享。

图片

第六届海外汉学研究中青年学者工作坊

暨区域国别视域与汉学全球化叙事论坛合影留念


海外汉学研究中青年学者工作坊初创于2018年,至今已在全国各地举办五届。本届会议以区域国别视域与汉学全球化叙事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以区域国别学视域重新评估海外汉学的研究范式,如何以汉学全球化叙事寻求区域国别研究学的拓展路径,以期推动学术方法革新与问题重构。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刘颖教授作开幕致辞,她首先代表学院领导,对与会专家学者致以最热烈的感谢与欢迎。刘颖教授指出,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积极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并在去年获批全国首批区域国别学博士授权点。她强调,外语能够深入区域国别研究的文化脉络和社会背景之中,海外汉学研究是区域国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如何认识中国的问题意义重大。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教授、日中社会学会实行委员会委员长坂部晶子通过视频作中日双语致辞,对大会召开表示了祝贺。坂部教授长期从社会学角度开展中国地域研究,研究方向涵盖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性别研究及少数民族地域研究。她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机会与中国学者开展交流,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主旨演讲环节,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以《汉学板块的移动及其当代性问题》为题,系统梳理了当代汉学的变化脉络。他指出,讨论汉学板块的移动,从更包容的框架出发,将不同阶段、不同取向的研究纳入分析视野。他强调,汉学最早的板块不仅包括欧洲,也应关注东亚地区的研究传统,以及俄国、法国等地在早期传教与学术交流中的贡献,日本汉学的突出成就也值得关注。随着新中国成立及国际格局变化,东欧、东南亚、大洋洲等地相继加入汉学研究的行列,20世纪末以来拉美、中亚、非洲等地区也逐渐形成新的研究力量,汉学从地区性的学问扩展为全球汉学景观。他指出,当代汉学已引入书写史、全球史、移民史、身体史、环境史等新视角,展现出多样化和创新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顾钧教授以《<二十四孝>最早的英译文》为题,介绍了1837年卫三畏刊载于《中国丛报》的全译本《Twenty Four Examples of Filial Duty》,这是英语世界最早的《二十四孝》全译。顾钧教授从翻译策略、翻译背景、核心概念的处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比卫三畏译本与2010年顾丹柯译本,指出早期外国译者在语境还原和词义把握上往往更为贴切,强调卫三畏的翻译活动与19世纪早期西方汉学传统及裨治文《孝经》英译的关联,关注“孝”这一中文核心概念的英译等。顾钧教授强调了研究19世纪的早期译本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典籍在西方的传播路径,也能为今天的文化对外翻译提供参考。

图片

黄卓越教授主旨发言

图片

顾钧教授主旨发言

图片

刘颖副院长致辞

图片

坂部晶子教授致辞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任增强教授以《清代武术拳谱<雄拳拆法>的西传与接受》为题做线上发言。他指出,《雄拳拆法》是目前所知最早由中国传至西方的拳谱文献,早在1829年即通过英文报纸被介绍到西方,并在20世纪初被汉学家古恒收录于汉籍目录书中。进入21世纪,美国学者布伦南将其全译成英文,并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他强调,这一拳谱在跨文化传播路径中展现了中国武术典籍的独特地位,对理解武术古文献的国际传播及其接受具有重要启示。


燕山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孟庆波教授以《区域国别研究的资源差异与多向度发展》为题,分享了对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思考。他指出,高水平高校依托资源优势,能够形成完善的科研与国际交流体系。与此相对,燕山大学探索以工科优势切入区域研究,尝试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推动学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他强调,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不应拘泥于单一模式,高校应立足自身条件,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在高端引领、特色互补的格局中找到自身定位。


图片

任增强教授线上主旨发言

图片

孟庆波教授主旨发言

下午的主旨论坛首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叶枝梅编辑发言。她的报告题为《浅析哈佛燕京学社中国学的研究路径》,系统回顾了哈佛燕京学社自1928年创立以来在美国本土汉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学社不仅在典籍收藏、学术出版方面形成了独特体系,更通过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学术共同体建设,使汉学在短短几十年间跻身世界学术主流。她强调,哈佛燕京学社的成功经验在于兼顾学术自由与国际化导向,这为当下汉学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蒋向艳副教授则带来了题为《程抱一的“比兴”观》的报告。她以程抱一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界的学术成果为切入点,分析其如何将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方法引入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她指出,程抱一的“比兴”理论不仅深化了法国学界对中国诗歌的理解,也为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刘丽秋副教授以《当代俄罗斯远东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型(1994-2024)——基于东方学院学报的文献计量与话语分析》为题,梳理了该刊物自1900年创刊至今的百余年历史演变。她指出,作为俄罗斯最早聚焦远东问题的重要学术刊物,《东方学院学报》不仅见证了中俄关系的变迁,也反映了俄罗斯学界研究重心从历史政治向语言、文化、社会等多维度的拓展。


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春芸副教授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切入,作了题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史记〉叙事——以司马辽太郎笔下的楚汉之争为中心》的发言。她梳理了《史记》自七世纪传入日本后的传播与普及情况,指出这一经典在日本长期被作为教材与思想资源广泛使用。她强调,《史记》不仅为日本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更深刻影响了日本知识界对于英雄观、历史观的认知。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祝力新副教授在报告《费诺罗萨汉字论与美国诗坛——浅谈费诺罗萨日本研究现状》中,梳理了费诺罗萨“汉字论”在西方文学中的接受脉络。她还结合日本学者山口静一、高田美一与山田久美子的研究成果,指出费诺罗萨研究在日本学界经历了从兴盛到停滞的过程,但仍蕴含再生的可能性。

图片

叶枝梅编辑主旨论坛发言

图片

蒋向艳副教授线上主旨论坛发言

图片

刘丽秋副教授线上主旨论坛发言

图片

王春芸副教授主旨论坛发言

图片

祝力新副教授主旨论坛发言

在总结与讨论环节,顾钧教授指出,今天诸位学者的报告展现出跨区域、跨学科的鲜明特征,显示出海外汉学研究正在由传统的文本阐释走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孟庆波教授则回顾了工作坊一贯秉持的“批评与讨论”传统。他坦言,几届工作坊的研讨中常有直率而深入的批评和深度的意见交流,凸显了学术交流的价值与意义。希望未来能继续坚持举办工作坊,延续坦诚、开放的研讨氛围。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学生王雨轩与刘知宇先后就海外学术资源获取与研究路径选择提出问题。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经验,既分享了利用数字化数据库与学术共同体拓展研究的途径,也强调青年学者应在兴趣与前沿之间找到平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敢于创新。

图片

王雨轩同学与学者交流

图片

刘知宇同学与学者交流

第六届海外汉学研究中青年学者工作坊暨区域国别视域与汉学全球化叙事论坛圆满结束。本次会议展示了海外汉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深了师生们对海外汉学多元发展的理解,拓展了从纵深角度出发开展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可能,同时也在促进跨国学术交流、激发青年学者热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