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举办2020“文化中国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云讲堂第一讲

发布单位: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学办编辑:刘雨君 图文 :陈娇娇发布日期:2020/11/13浏览量:646

11月11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举办2020“文化中国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云讲堂第一讲,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人文与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宝教授为主讲人。本次讲座由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陈江华主持,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多位老师及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陈江华书记首先进行开场主持,“文化中国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云课堂是学院党委和教学办联合举办的系列讲座,每周学院邀请国内从事文化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做线上专题讲座和交流,从而推动我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更好地实现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接下来,陈江华书记对主讲人王建宝教授进行介绍。王建宝教授,现任长江商学院教学研究员,人文与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新商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儒家经济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对文化中国与翻译有较深的研究。



本期讲座王建宝教授以“文化中国脉络及关于翻译的几点思考”为题,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述自己对于文化中国与翻译的心得体会:



首先王教授从文化中国的历史源流讲起,“文化中国”是一个长期建设的历史过程,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时代东西文化中心对“文化中国”的探讨,历时绵长、意义重大;紧接着王教授深入介绍文化中国的意义,“文化中国”不仅仅象征着中国大陆等地的华人区域与华人群体,和中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国际友人更是囊括其中。王教授提出,建设“文化中国”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我们深层的文化意识,若想在全球大视野下的空间轴层面解决诸如“中美贸易战”、“中国梦”、“中国制造”等问题,我们需从根本上对我国的文化渊源有深层认同感,“建立文化认同,重建心灵结构;建立文化认同,践履文明对话”是新时代建立“文化中国”的基本。



在第二部分中,王教授了讲述了在现代化背景下,各国需要通过文明对话的行动来解决文明冲突的问题。而在文明对话的过程中,翻译人的反思则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克服欧洲中心主义的傲慢,也要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处理“不可译性”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王教授通过“出入两希(希腊与希伯来)——宇宙神人”的翻译案例向我们阐释了错误翻译模式其中的内含思想和以及我们应该怎样超越最初的启蒙心态:即从人类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向女性主义、环保主义、宗教多元等更文明化的思维模式靠近。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西方启蒙思想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价值,而在处理不同文化的文明对话进程之中我们应该“超越(而不是拒绝)启蒙心态;裁成(而不是盲从)自由主义”。



在第三部分,王教授进一步以罗德岛演讲稿的翻译为例向我们印证了精神人文主义是如何在全球论域中喷薄而出的。在这篇演讲稿的翻译中,王教授细细讲述了自己翻译的细节与体会,如何将英文中的韵脚以中文的四字结构、工整有序的方式展现出来,即不悖离原文意思也不失去译文美感。其中蕴含着的翻译人的细心与人文情怀值得我们所有从事不同文明交流以及翻译方向的师生们学习。



在结尾部分,王教授以“出入两希尚待僧肇之慧,返归六经犹需子思之诚”为题,告诫我们要始终秉持“精神人文主义”的情怀:学做人、学以成人。当代东西方交流应当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双向交流过程,无论是东风西渐还是西风东被,我们都应该意识到互相学习才是新轴心时代的开始。而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认同感、秉持家国天地人的文化人的精神也将是我们从事不同文明交流的年轻人们的不懈使命。

讲座结束,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李烨辉代表线上参与讲座的师生对王建宝教授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同时也对学院的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水平。

本周讲座参与的师生都受益良多。大家可以持续关注每周三下午“文化中国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系列讲座,具体时间及参会方式见后续讲座通知。